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40 题号:2222910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古“蜀身毒道”,古蜀国文化曾给东南亚以强烈的影响。粟原生长在我国黄河流域,后通过四川西部高原向南传到东南亚。至今,东南亚某些山地部落仍种植粟。从战国开始,船棺葬就在巴蜀地区流行。受此影响,船棺葬逐渐成为古代东南亚一种常见的葬俗,如越南朱芹、泰国翁邦等地都发现了大量船棺墓葬。东南亚青铜器也吸收了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如越南东山文化中的长援无胡戈和长胡三穿曲援戈,都是在蜀戈的影响下产生的。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频繁往来中,西南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段渝《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是滇缅传统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时云南商人在滇缅贸易中占据主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的大半缅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仰给于云南;云南商人从缅甸输入大量的棉花、食盐等商品。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后,滇缅贸易变为主要是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1898~1902年,仰光至密支那,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人们可以自腾越西北境外的密支那通过铁路直达仰光,基本形成了针对云南进行商品倾销的交通运输格局。《腾茶概述》记载:“腾越物产尽管无大宗出口,每年洋货消费,以棉花、纱布、煤油、五金为大宗。自清季设立腾越税关以来,入超之数,年增月盛。”

——摘编自陶韧《云南对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为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国迫切需要一条新的高效运行的陆海运输通道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升级版,将视野从国内舞台转向国际舞台。2017年中新(重庆)项目的联合协调理事会首次提出“南向通道”这个概念,随后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后称“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逐步扩大,建设范围逐渐拓展,成为连接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地区)的重要通道。2019年重庆海关、南宁海关等15个海关签署备忘录,将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完善监管模式三个方面,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有效地提升了海关通关效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张建中《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滇缅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新时代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至唐宋时期,梵文佛经逐渐被大规模翻译成中文。译经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汉语词汇,也使儒学向更深层次发展。明末清初,罗马天主教廷派遣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翻译的书籍包括一些西方科技类著作,如徐光启与传教士合译的《几何原本》等书,其中的《泰西水法》,对中国农田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人们大量翻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化艺术文献。同时“中译外”的工作量逐渐加大,四大名著的英文版陆续出版,莫言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北京奥运会之前,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统一公示语的外文翻译。

——据黄友义《40年见证两轮翻译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至唐宋时期”与“明末清初”的翻译有何区别,并指出这两次翻译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4-03-05更新 | 1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蜀锦在秦汉时期蓬勃发展,由于成都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官府对蜀锦开发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上层与地方豪族对蜀锦的痴迷与崇拜,使上层人士的消费观念引导了大众,使得蜀锦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蜀锦又被称为“黄润细布”,秦灭巴蜀时在蜀地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织锦,此机构延续至汉代。汉代对蜀锦进行集中生产并以长安为中心远销各国,成都由此拥有“锦官城”的美名。

材料二   宋代是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特别是以蜀锦为大宗的商品,由原来经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转战至海上贸易,并传播至东亚、南亚地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汝岚《从蜀锦变迁视角探讨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蜀锦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路对蜀锦贸易的影响。
2023-12-12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遗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1)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通道路另行命名。请你依据材料二为此交通道路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进行解释。

材料三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5—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1750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0更新 | 3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