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走向整体的世界 >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0 题号:22280890
联系交流发展

中古时期阿拉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概况


(1)依据材料,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6、17世纪各大洲之间商品与物资流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6、17世纪贵金属(金银)的流动情况,简述其对欧洲、亚洲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钟表旅行记机械钟表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意大利,主要服务于天主教国家和地区宗教活动仪式的开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交流,钟表旅行到法国和瑞士等地。新大陆的发现和耶稣教会登陆东方,引发了钟表向美洲和亚洲的旅行。16世纪中期,钟表成为打开东方古老国家大门的钥匙。从钟表完成全世界旅行的那天开始,标准的、统一的世界时间就被构建了。

——摘编自刘小芳《从计时器到奢侈品》

材料二   钟表帝国瑞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钟表帝国”,这与宗教改革有着密切的关联。宗教改革中的一些法令为钟表业的发展排除了劲敌首饰业,并将那些从事首饰业的工匠转化为钟表业的潜在技术人员。同时宗教改革发生后,受到宗教迫害的法国宗教难民等,又为瑞士钟表业的兴起提供了技术、资金、人才以及销售网络等资源,也使得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思想层面上促进了钟表工业的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改革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钟表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缔造了一个钟表之城日内瓦,又对瑞士近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改革糅合了人才与科教研事业,推动瑞士钟表帝国的崛起,对瑞士近代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钟表旅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发展的关系,并说明瑞士钟表业发展的影响。
2023-05-17更新 | 4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马尼拉帆船贸易是指1565至1815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航运贸易。这一时期,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嬗变为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终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环体系,先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阿卡普尔科港。大帆船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西班牙人用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由此建立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1553年后澳门也成为另一个中转港。十九世纪初,墨西哥爆发了独立战争,阿卡普尔科港被焚毁。1813年西班牙宣布终止马尼拉帆船贸易,1815年"麦哲伦号"从墨西哥驶回马尼拉标志着贸易的结束。

——整理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尼拉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及影响。
2021-12-02更新 | 1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饬,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眼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guda、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探究三则史料关于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欧洲气候、地理环境无法自行生产甘蔗,因而糖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商品。15世纪,葡萄牙人在适合种甘蔗的地方生产砂糖。17世纪之后,荷兰人把甘蔗种植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中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著名的“三角贸易”。欧洲人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在极差的条件下种植甘蔗,生产砂糖。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码头,并在当地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市场、集市、商店和流动商贩,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思《糖的征服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的原因并分析蔗糖在欧洲流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日本学者川北稔在《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一书中以砂糖为独特视角,展现了相互独立的世界各大洲逐渐联为一体的过程。内容涵盖了八世纪初阿拉伯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引进了甘蔗种植技术和制糖技术,使地中海沿岸各岛都开始盛行甘蔗种植,并开始了强制奴隶劳动。新航路开辟后,甘蔗种植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传到美洲,十九世纪拉美的独立运动驱赶了欧洲殖民者,但甘蔗种植园经济后遗症影响深远。尤其讲述了十六、十七世纪砂糖大量生产和普及的过程中,非洲黑奴的悲惨命运,加勒比海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政治力量的角力。看似离得很远的历史事件,却通过砂糖找到连接点。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简介

(3)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模仿材料三,选择砂糖以外的一种物品,自拟一个能够反映该物品与历史关联的书名,并为该书写一份简介。(要求: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09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