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224802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缺乏的资源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大黄山煤矿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1958年自主建成投产。同时,汾西矿务局对南关煤矿紫金沟煤矿中央井进行了技术改造,完成了两渡煤矿张家峪斜井、河溪沟竖井和崔家沟井的建设任务,为战略西进构建了稳固的大后方,也服务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摘编自《新中国重要文献》

材料二   1963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针对中国的关于加强蒙古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并向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次年,美国驱逐舰在北部湾与越南海军发生激战。当时,我国14个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1965年中央开始着手实施三线建设。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等项措施。搬迁至三线地区的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实行“山、散、洞”原则,以此开展三线建设。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三   1983年贾增文儿子结婚时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打破了“大锅饭”时期的慵懒散,分田到户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致富的热情。在城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市浦东新区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改革开放之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煤矿业政策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工厂迁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所采取的措施。指出中国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开放的标志。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凝聚了伟大的时代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方面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工农业生产,并很快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另一方面则逐步展开了大规模新的基本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为550亿元。巨额投资给人民带来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以自己的热情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五计划期间,全国施工的工矿建设单位达1万个以上,五年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新建的规模巨大的工矿企业投入生产。

——摘编自《新中国十年来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摘编自1981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代表主要事迹
孟泰新中国成立后,孟泰带领群众捡得成千上万个零件,回收各种废旧钢铁物资,建立闻名中国的“孟泰仓库”。一五计划开始后,他带领工友们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60多次重大技术革新。
王进喜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1960午,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在重重困难面前,全队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出色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一五计划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工业、科技方面的成就,并指出其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设中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代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3-06-14更新 | 1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部分内迁的“小三线”企业简表

内迁时间原企业名称内迁地区迁建企业名称
1965厦门杏林农药厂三明三明农药厂
1965福州电池厂南平南平电池厂(现为福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1966上海勤余织造厂南平南平针织总厂
1971福建省邮电器材修配厂南平福建有限电厂

——据福建省各地市政协文史资料选辑整理

材料二   老工人冯达发迁厂时说:“美帝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毛主席提出‘七字方针’是为全国人民着想的。迁一片厂国家花大量的投资,厂里一定会有困难,个人虽然也有困难,但自己困难主要靠自己解决,家属工作一定要耐心去做,不能所有问题都依赖组织。”

——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勤余织造厂内迁工作总结(初稿)》(1966126日)

材料三   福建小三线建设企业集中分布于闽西北地区,以南平和三明两市为核心,以交通便利和自然资源丰富为导向,沿河谷分布。小三线建设改善了福建经济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充实了经济门类,推动了经济发展,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福建经济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叶青、黄腾飞《福建小三线建设企业布局及其特点刍议》


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福建“小三线”建设的价值,并结合所学补充两种以上类型的史料。
2023-08-28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末,鞍钢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并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1960年,毛泽东代中央起草批示,将这一制度称作“鞍钢宪法”,要求在工业战线加以推广。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据宋铁春回忆,“鞍钢宪法”诞生之前,广大基层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这使得“鞍钢宪法”的诞生带有了必然性。

——摘编自周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发展起来的东北劳模及劳模精神,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个人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量。东北劳模身上体现的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浩然正气,对纠正东北地区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有重要作用。东北劳模以其实际行动和高尚品质激励和引领人们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并且成为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健康的榜样。东北劳模作为榜样和人生标杆,身体力行地为普通劳动者指明了人生方向,并充分证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空间很大,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编自李泽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鞍钢宪法”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工业劳模的当代价值。
2023-06-15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