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22594422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时指出: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毛泽东强调的是(     
A.调整“一边倒”外交政策B.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C.工业化建设需要文化交流D.理性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明末,在利玛窦的推动下,传教士纷纷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习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他们主张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与罗马天主教教义体系相融合。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A.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B.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旨在丰富天主教的文化内涵D.反映了中西文化一体化趋势
2023-07-20更新 | 229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罗汉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佛教典籍中没有关于其形象的记载。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这反映了佛教(     
A.出现世俗化的倾向B.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C.逐步融入本土文化D.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2024-05-09更新 | 83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3】【加试题】20世纪60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历史学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2017-04-17更新 | 25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