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题型:论述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2274905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蓝田新乡约》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制定者不仅在本土陕西几地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乡风研究,而且跨省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调研,最后回归《吕氏乡约》的诞生地蓝田县进行调查走访,经反复斟酌考量,在2017年形成了《蓝田新乡约》文本。

内容摘录如下!

一、德业相劝

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和美夫妻:友爱兄弟:敦教子女:勤劳致富:节俭持家

二、过失相规

远离赌毒;不得酗殴;杜绝假劣;不得诬讼;不涉邪教;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三、礼俗相交

友善礼让;婚丧从简;诸事循礼

四、患难相恤

扶危济困:赈贫恤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平等相待

村民自愿入约。由入约村民公推(选举)产生乡约理事会及相应组织机构。理事会由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并具有一定能力的乡贤或村民担任理事长。理事会应建立宣讲、表彰和奖惩机制,定期对模范践行乡约和有善行义举者给予表彰奖励,对违犯乡约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惩戒。

乡约的解释权归乡约理事会。

——据刘学智《〈吕氏乡约〉与〈蓝田新乡约〉》

结合材料,以“新时代的《蓝田新乡约》”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为新中国偶像时代变迁统计表。

时代偶像
五六十年代崇拜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和英雄人物,如: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英模人物雷锋、王进喜、焦裕祿,革命英雄江竹、保尔·柯察金等
七十年代崇尚科学报国和港台文艺明星,如:1978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使数学家陈景润成为全国人民崇敬的对象,并引导年轻人对科学产生极大的热情;七十年代末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歌曲和以琼瑶为代表的台湾言情小说在年轻人中广泛流传
八九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对“偶像”的理解逐渐宽泛,越出了一呼百应、全民崇拜的传统学习型偶像范围,增加了爱慕型偶像。这个年代的偶像崇拜代表有:创下“五连冠”的中国女排,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刘坛才俊北岛、舒婷、顾城,影视明星施瓦辛格、李小龙、成龙、四大天王,企业家比尔·盖茨等
二十一世纪草根精英、选秀明星、体育明星、科技领军人物、IT财富传奇人物受到人们的追捧,偶像不再是“随大流”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好”。但是互联网的高效快捷促使“秀”时代的明星采用各种手段对自己进行炒作,草根精英和网络红人“走红”时间大为缩短,数量剧增,这种氛围加剧了青年追求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的偶像崇拜现象。(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一个时代的偶像崇拜现象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2更新 | 78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浪潮中,劳动模范以不同的身影和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展现出新的内涵和时代指向。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妇女广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纵情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们研究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开垦出了22500亩土地。梁军光荣地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梁军驾驶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台拖拉机的英姿被永久地定格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摘编自朱宝辉《绽放在拖拉机上的铿锵玫瑰》等

材料二   新中国以来劳模形象的演进变迁

时期

劳模形象

评选标准

评选内容

劳模结构

50年代老黄牛劳动竞赛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60、70年代铁人精神发展生产力在“学大庆”运动中表现良好,且在生产技术创新或增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
80、90年代“当代愚公”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
21世纪新时代“最美奋斗者”重视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对社会有突出贡献,并愈加重视劳动、道德品格及精神要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军”们大量涌现的背景及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以“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3-15更新 | 121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0-26更新 | 1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