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8 题号:22749135
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由于发生了侵略与战争,19-20世纪以中、日、朝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充满了创伤。

材料一   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主要内容(部分)

时间条约部分原文
1876《江华岛条约》“日本国人民在朝鲜国指定各口,如其犯罪交涉朝鲜国人民,皆归日本官审断。”
1882《济物浦条约》“日本公使馆备兵员若干备警事。设置修缮兵营,朝鲜国任之。”
1910《日韩合并条约》“韩国皇帝陛下将关于韩国全部一切统治权,完全且永久让于日本国皇帝陛下。”

材料二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第一款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1899年,中国和朝鲜签订了近代朝鲜历史上第一份对外平等条约《中韩通商条约》。

材料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19世纪中后期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2024·北京西城·二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边防压力,但由于清政府财政匮乏,重点守东南沿海还是保西北边陲,成为清朝重臣们之间争论的焦点。下表为清朝重臣们的主要观点。

派别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海防派李鸿章等“近日财用极拙,人所共知,欲图振作,必统天下全局合盘同筹而后定计。”“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江海防维实为今全局要务”。
塞防派王文韶等“俄人占我伊犁,有久假不归之势。只要俄人不能得逞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否则我师退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我师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事机之急,莫此为甚。”
并重派左宗棠等“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防”和“塞防”争论的历史背景并对这场争论进行简要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3-12更新 | 205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下表反映了1861~1898年中国教案的情况。   
时间数量项目1861189418951898



房产、地产纠纷193
文化、习俗冲突133
口角细故70
干涉词讼20
团会对教民的打击011
其他52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要求:表述明确,逻辑清晰)
2023-07-07更新 | 53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8年,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从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角度,考察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把李鸿章与左宗棠之争定义为“剿夷与抚夷之争”“防日与防俄之争”,认为当时国内已是“兵疲力尽”,无力顾及新疆,更无力经营新疆;把收复新疆归因于“左宗棠运气好”。他盛赞李鸿章的海防主张,对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之不以为然。1944年,萧一山在其《清代史》则更多的是批评李鸿章不该随便放弃新疆,赞扬左宗棠在新疆问题上“见识宏远,议论激昂”。秦翰才的《左文襄公在西北》、卢凤阁的《左文襄公征西史略》也都把海防与塞防之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壮举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爱国之举。

20世纪70年代,海防与塞防之争被史学界定性为淮系和湘系集团的利益之争。1976年出版的《近代中国史稿》可谓此论的集大成者。在“利益之争”中,李鸿章是卖国贼,但左宗棠也不是爱国者。

1987年杨策发表《论所谓的海防塞防之争》一文,认为李鸿章主张暂时放弃新疆与左宗棠主张立即收复新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主张,其终极目标都是维护国家安全。1988年黄顺力发表《重议海塞防之争》,认为海塞防之争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因防务问题所引起的策略之争(即“策略之争说”)。1990年杨光楣也认为,双方“都具有抵御外侮的意义,出发点都是爱国的”,“它仅仅是一般认识上、策略上不同意见的争论”。此后“策略之争说”逐渐占了上风,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末,学界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3-31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