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2280258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百折不挠的不屈斗争中获得新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此中国正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最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三   面对世纪之交,要求中国在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时,必须想得大些,想得久远些。想得大些,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多极化日益发展这种情况下,把中国的问题放在世界全局中来考虑。想得久远些,就是不要只把眼光局限在当前那些问题,同时要站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度,考虑今后的布局,多想几步,想得更远。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中华民族“内容”的认识,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目标分别是什么?列举1990年以来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外交在进入21世纪之初“想得大些”的表现,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布局”特征。
2024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

材料二   英国┅┅再次成为伟大的国家┅┅

材料三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在近代历史中,美国通过什么制度创新实现了“美国梦”?17世纪中期,中英两国都建立了新政权,但在19世纪中期两国的较量中,英国打败中国。试从政治方面分析中英两国一胜一败的原因。
(2)据材料,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840至1919年,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
2022-11-04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摘自《同文馆题名录》

材料二   19311945年教科书部分章目

教科书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新修正标准初中本国史》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

——摘编自《民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类教科书的时代意义。
(3)综合以上二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
2022-11-11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读图旨要 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运动,挽救民族危亡的尝试从未停止。

问题导引 相较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救亡运动有何新特点?
2021-10-26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