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2288607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1985年,法国提出欧洲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尤里卡”计划,同年,欧洲17国和欧洲共同体代表召开会议同意了该计划。“尤里卡计划”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其目标是开发生物医药、通讯、能源、环境、信息、激光、新材料机器人和产品自动化以及交通等9个领域的竞争性技术,其中近75%的项目由企业承担。各国政府会对每个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但计划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自筹资金,总体而言,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比重约为12.5。此外,“尤里卡”计划对研究项目制定了严格标准,即每个项目至少有两个成员国的两个独立的合作伙伴共同申请,项目必须具有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性质,项目须具备民用性质等。

——摘编自张换兆等《尤里卡计划的特点及对我国科技计划改革的启示》

材料二   19863月参加国防科技会议的四位科学家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通过特殊渠道向邓小平上书,建议设立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跟踪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前沿。邓小平做出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经过反复论证和探讨,198611月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纲要》决定在2000年之前投入100亿人民币,重点支持航天、激光、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15个主题项目的研究发展。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积极跟踪国际新技术发展动向,并有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实现高技术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为下个世纪国家发展储备后劲。从1991年到1996年,国家科委又将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和海洋技术作为专项纳入计划。

——摘编自金红梅《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合作:“863计划”制定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尤里卡”计划的特点并分析提出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863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初年,朱元璋下徙民之令,以调整全国人口,大量移民逐渐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迁徙至重庆。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又两度组织移民入渝垦田。重庆府《云阳县志》载:云阳县邑分南北两岸,南岸之民,皆明洪武时奉敕由湖广府城使采者。大量外来移民使重庆府存在众多双籍地人士(祖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明代四川省中进士的数量共1406人,重庆府占318人,其中重庆双籍地氏族中进士者有41人,占比为12.8%。丰都县的杨丑瑛科举入仕后在其家乡建平山书院,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文子弟诵读其间。清初湖广民众身次移民四川时,甚至称川人半楚”“半潇湘

——摘编自黄梅《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全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群体,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督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对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1993到2005年,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国家。重庆涪陵南沱镇村民含泪刨掉了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重创新业。16万多外迁移民则带着家乡的泥土、三峡石,远赴十几个省市。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唐润明《百万移民撼天地——三峡移民精神礼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时期重庆移民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明初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峡移民的认识。
2023-06-18更新 | 1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体育观念

材料一   1932年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

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

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

材料二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说:“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材料三   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新口号。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高呼:“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体育观念的历史变迁。
2024-01-20更新 | 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3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与广西代表团代表座读时指出路”战略规划对广西的定位是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纲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最大的优势是沿边、靠海,是陆海相连的交通枢纽。早在汉武帝时,广西合浦新开辟了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成为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近年来,广西坚持江海陆空并进,重点编织港口网、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和通信光纤网“五张网”,积极建设面向东盟的港口联盟、陆路通道和航空枢纽,面向东盟的互联互通大通道初步形成。

材料二   广西与东盟国家建设大通道的过程,也是跨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过程。中国和东盟国家有着19亿人口,族群复杂,宗教文化多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随着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的日益深入,源自复杂社会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诱发的摩擦也会日益频繁,如何管控好摩擦,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也是广西建设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广西搭建了与东盟国家的众多人文交流平台,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中国—东盟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缔结了43对友好城市,形成了广西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中越青年大联欢、广西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一系列交流机制与平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可金《广西可将路”有机衔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西对接“一带一路”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建设大通道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5-23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