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教育与选官用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6 题号:21565397
体育观念

材料一   1932年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

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

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

材料二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说:“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材料三   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新口号。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高呼:“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体育观念的历史变迁。
23-24高三上·北京西城·期末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民国初期公民教育]

材料   辛亥革命后,公民概念和公民权利的法律规定才开始在中国产生。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近代公民教育思想发展的早期尚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而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公民道德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观。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 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不少教育界人士开始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张,早期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演变成为以公民资格为主题的公民教育思想。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依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意义。
2022-10-14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2017-10-17更新 | 5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职业教育,统治者集中国家力量,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发明创造和职业教育经验。如汉武帝为了推行代田法,命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民到京师培训,学成结业后负责教民。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几乎涉及国计民生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器、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教材也相对完备,如历代的天文志、《算经十书》、著名的农书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经药典,都由朝廷组织人力编订校刊,诏令颁行,代代承传。从“六艺”之教为发端的官学教育到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从畴人之学到宦学,从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到官府作坊艺徒制的建立,从民间的世袭相传到师徒相传,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非其他国家能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如在医学教育中,自秦汉到宋元一直使用的极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比西方早近两千年。

——摘编自徐东、张继华、郭道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12世纪,英国的行会组织开始组织和监督行会内部徒工的职业训练,即学徒制职业教育制度的起源。中世纪行会的劳工组织通常由徒弟、工匠和师傅组成。一个师傅一般只能带一个徒弟,徒弟既是学习者,又是师傅的雇工。15世纪中叶起,行会逐渐崩溃,学徒制也随之进入无序状态。1567年英国采取国家监督学徒制的政策,颁布《工匠徒弟法》,对学徒的年限、资格、数量以及师傅资格等作了统一规定。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促进了济贫性质职业教育的兴起,一种专门为贫苦儿童实施的、带有济贫性质的职业教育,即“产业学校”和“劳作学校”在英国诞生。产业学校是为了减轻济贫区的负担而建立的一种贫苦儿童教育机构,主要开设纺织、裁缝等手工课程;劳作学校是一种慈善教育机构,只招收享受济贫救济父母的314岁儿童,主要开设纺织、编织以及毛织品制作等课程。这种学校一般附设于羊毛工厂,成为工厂的一种劳动部门,儿童则成了工厂的重要劳力。

——摘编自谢勇旗《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职业教育的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6-03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