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 题号:2289459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重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到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为官清廉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年号嘉靖)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中极力维护儒家伦理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去世。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都有很高成就。为官和谪戍期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杨慎多方面的贡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实行卫所武官、兵役世袭制。都司、五府的武官不能世袭,由卫所世官积功升调。   武官的除授贯彻功绩制原则。弘治十七年(1504 年),明廷定武举三年一行,与文举规则类同。武举既有卫所武官参加,又允许军民人等报考。武举骑射九中四、步射九中二即合式, 录取与否、具体名次主要取决于策论。尽管策论依据武经等书,但出题、阅卷者均是文官, 尤喜能附会儒家思想的题目。武举会试录取额数从弘治十七年的 35 名发展到明末达 200 名。武举在低级将领选除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明后期武举的实际地位已经超过了世职,甚至可超用为中高级将领。明后期的武举达到了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的顶峰。

——据曹循《明代武举与武官选任新探》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1-05-24更新 | 2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太宗时)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1)根据材料一,结合当时背景指出,在地方长官的任用方式上,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此变化有何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
(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6-11-18更新 | 10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明朝前期的“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明实录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诸如《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等。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据《明史》等资料


(1)分析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利用古代官修史书开展历史研究。
2023-04-11更新 | 3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