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党史专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229125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的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1921年冬,安源路矿一些工人写信给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指导工作。书记部派毛泽东前往。他跟工人下到又黑又脏的矿井,同工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他告诉工人们应该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安源路矿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要争取以合法形式开展斗争,1922年“五一”劳动节这天,安源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9月初,毛泽东第五次来安源,和蒋先云、朱少连等分析安源斗争形势,一致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9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

——摘编自(澳)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二   侯一民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曾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他于1976年创作了油画《毛主席与安源矿工》,描绘了毛泽东向安源路矿工人宣传罢的场景。拥挤的坑道里,矿工们围坐在青年毛泽东的周围。昏暗的矿灯下,毛泽东正在作宣传,鼓动矿工们行动起来,和欺压工人的矿主与资本家们作斗争。矿工们听了毛泽东的宣传,看到了希望。该画被选入202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画作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中共决定把“在农村中的组织,改名为农民会”。农民会是包括一切农民(除反动分子和汉奸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组织。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且生存环境封闭,不少农民对政治活动极度“冷漠”。为此,中共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等工作,以演讲、唱戏、说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1941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会议通过了新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新的选举条例在选举原则、选举资格、选举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较符合农民特点的规定。为了让农民能积极参加选举,消除他们在选举中不识字等顾虑,中共和边区政府想了很多选举办法,如让农民采取投豆法、画图法、画杠法等参加选举。中共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还积极鼓励农民监督政府和干部的工作。

——摘编自张俊国《延安时期党的农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陕甘宁边区推进民主政权建设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2022-07-14更新 | 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江西)寻乌县城。在中共寻乌县县委书记的陪同下,毛泽东徒步对县城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一连召开了十多天的调查会,参加调查会的有区乡干部、穷秀才、破产的商会会长、失业的小官吏等。后来,毛泽东写成了《寻乌调查》,涉及寻乌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口成份、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土地斗争等。毛泽东曾这样说:“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摘编自罗平汉《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此后,中央和地方成立了调查研究机构,促进了经常性调查的开展,领导干部带领的调查团也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调查。中央对调查研究的机构设定及其职能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独立区域的区党委或省委、八路军、新四军之高级机关及各根据地政府均需设立调查研究机关。中央及各部委、群众团体成立了各种调查团,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西北局、中央青委、中央妇委、留守兵团等都派考察团深入基层,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有力推进了整风运动,逐步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认识到了主观主义的危害。

——摘编自李小娜《延安时期党的调查研究之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调查研究的特点,并基于调查研究谈谈启示。
2023-05-05更新 | 1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一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苏共党史教科书。

材料一   《教程》是一部由斯大林主持编写,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审定并于19389月出版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经典著作,叙述了布尔什维克党18831934年如何夺取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该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1940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担负领导工作且有较高水平的老干部必须学习联共党史。随着整风运动的推行,《教程》成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籍,在党内的学习盛行开来。

——据朱任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等

材料二   19491956年间,《教程》作为必读教科书再次在党内得到大规模集中学习。19534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党干部理论学习的高级组和中级组在一年半时间里都要学习列宁、斯大林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部分内容。19564月,毛泽东在一次讨论苏共二十大的会议上指出,《联共(布)党史》是否有错误可以研究,但它毕竟是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共产党斗争历史、总结苏共革命斗争经验的第一部书,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部这样的书。据统计,1953年《教程》发行了95千册,1954年发行40万零5千册。

——摘编自来宝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程》在中共党内迅速传播的历史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教程》在华广泛传播的新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022-10-30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