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3175495
古代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有紧密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在法家学说上建立起来的无情的专制思想,渐渐地被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所取代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看似势不两立,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材料二        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                                                                                  
材料三        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科举制)下,有文采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以上材料均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以来法家思想地位的演变。                                                                                                                                                                                                                                                                                                                                                                                                                                                                                                                                                                                          
(2)写出宋代理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
(3)依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论述科举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社会在流动中进步

材料一   西周以来通行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已经受到很大冲击……。新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至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

——摘自《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材料二   社会流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社会流动可使低阶层上升为高阶层,农家子弟变为绅士,……贫穷而有才能的青年……使个人能力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各种制度有规律地运作,各级领袖能胜任地负责。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


问题
(1)战国时期,哪些“新制度”可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
(2)促成“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局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你认为在传统社会中有利社会流动的最为有效的制度是什么?说明理由。
(4)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你认为能推动社会流动的还有哪些途径?
2020-02-10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为政之道,要在用人。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与察举相比,科举制下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等附加条件。考试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显要,主要考诗赋,即命题作诗。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


(1)科举制度逐渐取代察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试对这一现象做出评价。

材料二: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队伍的核心。两宋310年,仅通过中央省试合格的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其规模远远超过前后各代。当时的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获得资格的,而其籍贯也有所变化。隋代宰相只有极少数籍贯属南方,唐宰相累计有369人, 其世族籍贯90%属于北方。北宋中叶以后,南方任宰相者渐多。据统计,宋代共有宰相134人,南、北方地区分别以浙江、河南为代表,河南共有21人作过宰相,北宋18人,南宋3人;浙江先后有24人任过宰相,北宋4人,南宋20人。


(2)分别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及官员构成的特点。

材料三:明代规定,士子必须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州、府、县学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使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考试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并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即“八股文”,它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直到清末,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 ,并创办京师大学堂。废科举和兴才育学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清政府废除武举,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颁布新学制,规定教育的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制。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


(3)概括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0-07-21更新 | 11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接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汉朝、魏、唐朝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阅读材料一、三,说明察举制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1-11-15更新 | 1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