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35 题号:3378819
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900-1930 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 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 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 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 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 万户、500 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 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二战后民营经济的命运与国民政府的统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国营与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45—1947年)


年份产业1945年1946年1947年
国营民营国营民营国营民营
基础工业20.080.023.876.243.956.1
民生工业6.193.927.172.938.161.9
出口矿产100.00.0100.00.0100.00.0

——摘编自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有学者对中国的工矿企业、金融和商业的资本及比重做过统计,认为1936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分别为49.21%和50.79%;但1947—1948年国家资本则上升到58.43%,民间资本则相应下降到41.57%。

——摘编自虞和平:《抗战后国家资本膨胀和垄断问题再研究》

材料三   造成战后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在销售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物价暴涨,一般资本家卖出成品后所得现金往往买不回相应数量的原材料,“虚盈实亏”,这样连简单再生产也不易维持了。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国民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2018-11-24更新 | 5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历史资料
1878年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维新派在北京成立强学会,领导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1895年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出版《天演论》
1912年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要求:论题明确,提取材料信息充分,表述清晰。)

2015-12-10更新 | 2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一 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材料一

材料二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
情境二 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2)“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入点,请你以“       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2019-01-30更新 | 10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