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3 题号:340664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四: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型,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1)依据一、二、三则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材料四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
(3)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政治制度在“家”“国”关系上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与材料一政治制度相比,在“家”“国”关系上的延续性和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2017-11-22更新 | 3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

材料四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平?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的含义。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3)在材料三中,李贽从哪些方面评价了秦朝的制度与政策?
(4)根据材料四归纳王夫之对秦制的看法。
2020-10-17更新 | 1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通过文物讲述历史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以下三件文物都来自大英博物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铜钟所传达的主要信息便是主人的权势,但同时它也能表现出主人的社会观与宇宙观。孔子曾多次谈及音乐,认为这是个人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能帮助塑造一个国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让每个人都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许正是这种思想,让铜钟具有了哲学意义:经调试过的铜钟依次奏响,乐声丰富而和谐。

(中国铜钟:发现于中国陕西省,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00年。铜钟周身雕刻精美,能给人听觉与视觉双重享受。)

材料二


这套茶具中最与世无争的当数奶罐,但它也是社会与经济巨变的一部分.直到19世纪30年代,为了喝上牛奶,城市居民还得在城里养牛--这是19世纪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个方面。不过,通往城郊的铁路改变了这一状况,奶牛因此可以回归乡野。1853年,一篇……文章说道:随着西南铁路竣工,萨里地区开展了新贸易。那里办起了不少有二三十头奶牛的养殖场,将产出的牛奶送往滑铁卢终点站以供应伦敦市场。

(维多利亚早期茶具: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公元1840年至公元1845年。这是韦奇伍德工厂制造的茶壶、奶罐和糖罐三件套。)

材料三


1921年,也就是绘制瓷盘的那一年,苏维埃俄国迫切地需要向民众灌输一个信息--团结起来、怀抱希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这种以瓷盘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向处于绝境中的民众传达了希望的力量:在绘制这个瓷盘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处于饥饿状态……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已经倒下的国家如何能康复?”……他们会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仍在建设未来。我们要怀着无与伦比的信心迎接它。”

(俄国革命瓷盘: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绘制于公元1921年。盘中所绘远处红色工厂放射出的光芒驱散黑暗,近处红色工人手持铁锤跨过“资本”字样的荒地大步走来。)

——以上材料均摘自[英]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铜钟依次奏响,乐声丰富而和谐”的社会内涵及孔子的教学目的。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与经济的巨变。结合所学,写出英国第一条商用铁路试车成功的年份,并说明当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饥饿状态”的主要原因,并简述列宁在1921年前后围绕工业建设的“希望”和“信心”所做的实践与理论努力。
2020-12-20更新 | 1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