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康熙帝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39 题号:365564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康熙诗《昭君墓》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知识点】 康熙帝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尺道是连续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官道,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来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方修筑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秦国(朝)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状况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在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4)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
2016-11-18更新 | 3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早在初建布达拉宫时,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五世达赖重修布达拉宫时,清朝康熙皇帝还特派了114名汉族工匠前往拉萨协同修建。在藏汉等各族工人齐心协作下,布达拉宫得以顺利完成。布达拉宫的许多殿堂都采用了中原汉式传统的建筑方法,同时又按照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精神,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

——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材料三: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 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治理边疆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并分析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
(3) 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侧重于疆域空间,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分析总结从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践。②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侧重于思想文明,试分析儒家天下观的演变与新见。
2020-09-10更新 | 21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虫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清康熙十八年(1679)下诏:“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仕,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诏下发后,各地共推荐了188人应试。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录取的50人集中在江浙。其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俱授为翰林院官,入史馆,纂修《明史》。

                                                                    ——《清代的两次博学鸿词科考》

材料三: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在梦中得到爱情,因对爱情的渴望而死,又因对爱情的追求而复生的少女杜丽娘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当时有艺人唱到伤心处,竟伤心肠断,死在舞台上。清朝时,《牡丹亭》场景出现在杨柳青年画之中,使其更加脍炙人口。

1959年初,叶剑英元帅观看上海戏曲学院昆曲班的学生表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应叶帅的要求,学生们又加演了一折《拾画》。

当代著名剧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的前提下,对《牡丹亭》进行了全新改编之作,内容更加精简而富有趣味,故事起伏跌宕,用现代的方式再次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黄宗羲坚持此说的社会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针对传统文化,学界常有“守正”及“创新”两种论调,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根据材料三概括创新在昆曲《牡丹亭》数百年长盛不衰中的作用,并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重要地位。②对传统礼制的遵循,是平遥古城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之。
2020-07-04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