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2 题号:402921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 ……他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地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妻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等。
材料二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摘编自《狂儒辜鸿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以来辜鸿铭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你如何评价辜鸿铭?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丸章(1907-1968),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全国气象台网建设的实际困难,赵九章主动带领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相关研究人员与军委气象局合作成立了“联心”与“联资”两家合作机构。两家机构在“寒潮、台风警报等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及培训预报人员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国卫星研制工作始于1958年的“581”组,当时赵丸章任副组长,该项任务涉及组织联合中科院力学所、自动化所、化学所、电子所以及计算技术所等平行机构,赵九章又主要负责卫星设计与火箭探空的技术问题,所以他经常把不同部门的科学家们召集在一起进行研讨。1964年,我国导弹成功试射,赵九章敏锐地意识到卫星研制该真正提上日程了,于是立即着手向党中央写建言信,周总理很快就把信转给聂荣臻副总理落实。19593月,赵九章向国务院建议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1963年,他借鉴美国培养科技精英的经验,提出可以先办研究生班,后建研究生院的建议。赵九章不但是“我国把数学、物理学引入气象学的第一人”,还是我国开展海浪研究的第一人,开展现代空间物理学研究的第一人,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摘编自史现明《赵九章对科学家精神的贡献——协同精神与敢为人先的科学教育家典范》

(1)根据材料,概括赵九章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赵九章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3-05-24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以关心民生、救民于水火的儒者风范立身行事,奉行“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准则。他贯通古今,多结合近世国情,论史谈政,“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多次讲到“信史”的问题,认为撰史,要“信则书之,疑则阙之”。他引用宋人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论证问题时,引用资料非常丰富,“博赡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论:“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清代考据学者普遍推崇顾炎武,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摘编自周文玖《顾炎武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的史学贡献。
2022-06-03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人说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曾说:“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用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在于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同年10月处美留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知道中国急需科技方面的人才建设祖国时,他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中国。由于美国政府的阻,直到1955年钱学森才完成艰难的归国略,1958年正式入党。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工作。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1954年出版《工程控制论》。1956年,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国难,用4年时间研制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又用4年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此后又用两年时间,于1966年使我国有了导弹核武器。短短10年,我国导伴核武器得到了飞发展,取得举世马目的成就,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钱学森一生不忘“振兴中华”的诺言,他一生成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成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替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人民出版社《初心一共产党员纪念册》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钱学森“一腔热血只图报国”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阻挠钱学森归国的目的。谈谈钱学森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21-05-25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