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403777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於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於时,足负起衰之责;而魏、侯、申、吴,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圣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材料二:(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於鞍上默诵诸经注疏。……炎武之学,大抵主於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乾盛世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政策。
(2)依据材料二所述,指出顾炎武的学风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从正反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2016-11-27更新 | 1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5.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营属法。…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词问。……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

材料二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摘自《东华录》【清】


(1)《权利法案》基本内容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2)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国王或皇帝权力及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
(3)英国实行的政治体制对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2018-11-15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尔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德意志境内存在许多邦国,各邦都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另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要协……俾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作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

——摘编自《从皇帝到礼仪元首——从德国国家元首地位的嬗变看德国政治》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开始仿照宋朝的制度,实行殿阁大学士制,从翰林院等机构中挑选文臣充任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协助皇帝批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咨顾问。后来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逐渐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出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清朝沿用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表面上是最高行政机构,却并无多大实权。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内阁不过是执行议政王大臣决议的办事机构而已。

材料三 下图为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德内阁的异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德两国的政治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7-11-25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