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76 题号:434606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莫贾,上旌于思次(屋楼)以令市。市师莅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莅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三       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哲宗元祐二年正月辛巳


“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35》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商业特点。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与以前相比,指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3)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知识点】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五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扶持小农经济的政策?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四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些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020-05-16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   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为甚。

——漆侠《宋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商业中商品构成和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时期城市商业兴盛的表现。
2022-04-09更新 | 7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这一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2019-08-11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