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304 题号:442973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材料二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三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款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材料三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3)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2020-04-13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南京条约》签订                                 图二《马关条约》原件                      图三《辛丑条约》

材料二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图一、二、三签订于哪三场战争之后?并分别写出三场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主要史实(从国民党、中共、少数民族三方面举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
2020-01-17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条约原文:“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自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指出材料一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代官员怎样的心态?
(2)指出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条约?此款条约还包括哪些内容?(列举2个内容即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2021-01-04更新 | 4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