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93 题号:51289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迅速增加,住房拥挤不堪。城市发展和建设毫无规划可言,城市街道曲折狭窄,联排式、大杂院式和“背靠背”式房屋充斥新兴的大城市,利物浦与曼彻斯特的地窟、伦敦的贫民窟令人触目惊心,公共设施则几乎等于零。

随着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英国社会民主化运动已逐步走上稳健的正常轨道。19世纪英国城市改革主要有中央立法和城市地方立法两种。在中央以1835年的《城市自治机关法》为开端,在民主基础上产生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组成的新市政府,履行日益扩大的社会管理职责,从市政公共设施到街道、供水、垃圾和交通,再到精神生活的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学校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到19世纪末,英国城市地方建设基本完成。到20世纪初期,经济领域中垄断与集中思想的抬头,政治领域中国家机器也日益加强,并将权力日益集中化,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英国城市民主改革进程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精神。以19世纪中下叶各城镇建设市政厅为例,当时市政厅被当作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市政厅的建筑与否、建筑的风格、建筑地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上进行。人们不仅仅把市政厅当作宏大的办公楼,而且把它当作是进行盛大的招待会、音乐会的场所,因此市政厅客观上具有议会厅、法庭、音乐厅等其他功能。市政厅已是群众提升其自身境界的工具。

——摘编《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的民主化改革》

(1)概括英国近代城市民主化改革的背景。

(2)评述英国近代城市民主改革的特点。

【知识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1】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金属货币存量的增长,对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即使这样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流通和支付的需要。特别是1600年后,到处有商人抱怨铸币稀缺,甚至有些商人因现金周转不灵而破产。

——《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到18世纪下半期,私人银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他们是由单个家族或少数人合伙经营的,资力有限……进入19世纪后,他们逐步为股份银行、即通过发行股票集资创立的近代资本主义银行所代替。由于西欧各国工业革命的起步有先后,发展的进程有差异,相应地,近代银行制度的发展程度和状况也有差别。

——《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发动早,近代工业发展快,资金积累充足,在19世纪,伦敦也是国际长期信贷中心。欧洲大陆、美洲各国政府、英属殖民地政府,以及这些地区的铁路建筑和矿山开采,都纷纷在伦敦金融市场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进行借贷,形成英国大陆的对外投资。

——《剑桥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欧洲商人破产的深层次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私人银行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伦敦成为国际信贷中心的影响。

2017-06-11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2】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材料三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结合工业革命的历史,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这一论述的理解。
2016-12-12更新 | 5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时代起,中央政权监督贸易,设置贸易障碍的能力扩大了。从“经济”上为保护主义辩护的理由多了起来,人们以“民族利益”进行干预,商人阶层政治权力的扩大伴随着此进程。从15世纪末开始,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以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开拓国内外市场,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的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禁止羊毛出口,1660年的控制海上贸易的《航海条例》,1699年禁止羊毛制品进口的“羊毛法案”,1700年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815年限制谷物进出口的新《谷物法》等等。

——摘编自(法)帕斯卡·萨兰《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材料二

工业革命赋予英国重要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和铁器业)在世界上的技术领导权、从而英国得以比任何竞争对手更廉价地制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工业革命还造就了一个社会经济力量愈益增强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需要获得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他们十分迫切地要求打破重商主义政策对商品自由流通的限制,以更高的速度实现工业化。

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改变了英国的关税政策。1849年废除“航海法”,1860年绝大多数保护性关税被取消,四百多种商品关税只剩下丝绸品的关税。1846年“谷物法”废除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税呈急剧下降的趋势。1821-1873年,英国人均工业产品出口年增长率是4.4%,几乎是同期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四倍。同期,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18世纪60年代翻了一番,进口等于国民收入的25%-30%。

——摘编自林秀玉《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材料三

《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世界恐慌以来,贸易上从关税战争到集团的关税协定,从贸易限制到双方的数量限制协定……”旧有的制度都在动摇,更不要说那些基础在旧有的制度而产生出来的学说”,人为的操纵和干涉已成普遍现象,“统制经济已经风行全球”;对经济侵略的国家而言,实施统制经济便如虎添翼;而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如若丢掉统制经济则无出路可言,“我国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便藩篱尽撒,经济国防了无设备。列强新的侵略方式已经开端,我国的国际贸易统制究竟如何?

——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1)材料一体现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新兴资产阶级对近代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材料二反映英国的经济政策有何新的调整?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新的经济政策理论依据是什么?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贸易统制政策与近代初期英国贸易保护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

2017-12-08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