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启蒙运动 > 法国的启蒙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5137202
近代平等思想成熟于欧洲的启蒙运动,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摘自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概括材料一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2)阅读材料二,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图1薄伽丘                            图2 1517年兜售赎罪券

材料三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1)材料一关注的对象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1人物的代表作是什么?公开反对图2这种做法的德国代表人物是谁?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哪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2019-08-20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遣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触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动力性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精卫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鸣呼!君不见,西山木众鸟多,来燕去自成案。

注:该请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诗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志向。“精卫”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担露。

材料二   这个人(伏尔泰)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虽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丝宝光,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维克多·雨果在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   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他们冲破思想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国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引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改革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幸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20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该诗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并简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
2019-10-12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在古代东方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的对比中,即使是在辉煌的路易十四时代,西方也黯然失色。那么,昔日先进的东方文明,后来为何被西方文明超越了呢?在伏尔泰看来,这源于这些国家不思进取,不愿意突破旧有的模式。伏尔泰以中国为例,指出"一是中国人对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性质,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却不采用西方的活字和铸字技术,中国人制造了火药,却用来过节"。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俄国,俄国在彼得大帝的锐意改革下,国力大增,并确立了欧洲强国的地位。

——摘编自吴星辰、穆祥臣《从绝对的信仰到理性的弘扬——伏尔泰(风俗论)思想研究》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鼓吹复古思潮,复辟帝制,引起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胡适等人的反思,于是,他们奋起批判复古思潮,这也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当钱玄同走出"国粹主义"思潮之后,便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这种转变体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也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这种取向。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我对于一切学问事业,固然不'保存国粹',也无所谓'输入欧化',总之,趋向较合真理地去做。"他对国人的呼唤呐喊,就是要国人从蒙昧之中惊醒,再也不要故步自封、妄自尊大了。有读者投书《新青年》称赞∶"钱玄同先生,我最佩服他,他是说话最有胆子的一个人。"

———摘编自张顿《钱玄同∶领时代风气,从自我否定开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伏尔泰和钱玄同对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共性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得出这一认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所引领的"时代风气"的转变有何意义。
2020-11-29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