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51398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 年)

材料二   初期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前奏。它以对辛亥革命后黑暗局势的反思为出发点,改变了原本正陷于苦闷沉寂中的思想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群众参加的爱国救亡运动, 它也使许多原来因辛亥革命的结局而陷于极度苦闷中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在人民群众中竟蕴藏着如此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看到了中国复兴的希望所在。要改造社会,只有依靠民众才能实现。

——改编自金冲及《五四运动百年祭》


(1)结合所学写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陈独秀希望青年成为什么样的“新青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同初期新文化运动相比,五四运动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概括五四精神。
2020-06-05更新 | 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3-03-29更新 | 3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的“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问题,亦可称之为“梁启超之问”它直接受波伦哈克(德国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1896年出版《国家论》)“因以习惯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之论断的启发而提出。对于辛亥时期革命党人未能深入思考的“梁启超之问”,化解“民主专制”或假共和变真共和的关键,陈独秀则寄希望于国民的“自觉”,“觉悟”,以树立真共和的基础。陈独秀分析了政治觉悟的“三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治动物”,“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步”;“所谓立党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三步”。

——摘编自邓丽兰《清末民初“梁启超之问”的提出及其论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之问”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解答“梁启超之问”的办法。
2019-10-08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