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1 题号:1530011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的印刷活动多为印刷佛经、教材等。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它由7张纸粘成一卷,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据统计,被销毁的书籍的总数相当于《四库全书》著录与存目总数的十倍。


狄德罗主持出版的《百科全书》,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制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整理自《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启蒙运动的生意》等

材料三   不同时期中国译著概况简表译著类别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2022-07-11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有关蒸汽机的译著共有七种……均为蒸汽机类的专著,其底本分别来自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教材和英国当时广受欢迎的蒸汽机专著,其原著者有英国皇家海军的总工程师、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教授以及其他蒸汽机方面的工程师。从传播和交流的速度来看,这批译著的翻译工作和底本选择是非常先进的。《汽机发轫》译成于1868年,其底本为1855年出版;《汽机必以》译成于1868年,其底本为1865年出版;《汽机新制》于1873年出版,其底本为1864年出版;《兵船汽机》于1894年出版,其底本为1885年出版。底本的出版时间平均在翻译出版前的十年左右,且选择的都是底本的较新版本。《汽机发轫》选择的是其底本的第三版,其原作者在给海军军官和工程师提供详尽的蒸汽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结合他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反馈,在书中增添了新的内容并加入了一些实例。《汽机必以》选择的是其底本的第十一版,其原作者在这一版中不仅对内容作了修订,而且增加了近一半的篇幅来介绍当时蒸汽机新进展中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并配图介绍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汽机新制》选择的是其底本的第一版,从其底本的名称便可得知,这部著作主要介绍的是新式汽机在实际应用中的尺寸规制,书中有大量的计算公式。《兵船汽机》选择的是其底本的第二版,原作者在对内容修订的基础上,增加了复合式蒸汽机和封挑煤仓以强风力等当时在兵船上最重要的技术发明。

——孙磊、吕凌峰《江南制造局蒸汽机译著底本考》

材料二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日本
1850—189940%30%10%8%3.5%85%15%567种
1902—190410.5%21%24%25.5%11.3%16.8%62.2%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著活动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50—1904年间中国译著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你对这些变化的认识。

2018-02-13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表格能将各种信息良好地综合在一起,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很好的一种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概况
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雇人翻译《四国志》《各国律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地学浅释》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译书出版社(均为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原富》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社会契约论》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胡适翻译《最后一课》《弑父之仇》
注: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的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中的几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提取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两项信息。
(2)材料二中图②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材钭二中促使图⑥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
2017-02-24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