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教育与选官用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34 题号:518688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并将全国书院改为学堂。1902年,1903年清政府两次颁布学堂章程,即学制。四川地方对此立即作出积极反响,四川总督岑春煊于1902年设立四川省学务处,以“督办全川学务事宜”。四川近代学堂自此兴办。锡良任四川总督后更是大力兴办各式学堂。还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师范教育,令各州设师范学堂。派员赴美日等国考察,学习外国经验,并聘请外教入川。此外通过各种途径广筹学款,制定详细兴学计划,将兴办学堂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内容。这些措施促进了四川近代教育的大发展。到辛亥前,四川已经大量开办小学、中学、高等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学堂,还开办各类事业学堂和政法、军事、藏文等专业学堂。与此同时,英法美等国传教士也在四川各地开办教会学校,以西方语言、宗教、科技知识、价值观教育青少年。1910年,美国等传教士即在成都开办华西协合大学。

——《四川近代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锡良在四川兴办新式教育进行评述。
【知识点】 教育与选官用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2019-05-14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简编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这一时期课程设置变化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20-01-10更新 | 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

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教育方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方针确立的意义。
2020-02-10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