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教育与选官用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8 题号:9353091
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简编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这一时期课程设置变化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点】 教育与选官用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留学生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
2023-02-20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炀帝改官制的同时,又下诏命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宜依令十科举人”。所谓“十科”,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擢升。”这都是要求地方贡举,称乡贡。

——摘编自《中国全史》

材料二   进士科自唐高宗以后,越来越受应试者的垂青。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应试人多,考中极少,因而当时将进士登科比作“登龙门”。

——摘编自《新唐书选举制上》

材料三   康熙七年,清廷正式恢复科举取士制度,以八股时文考试科举士人,成为有清一代定制。康熙十七年一月,康熙帝下令在北京开设博学鸿儒特科,要内外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来京,皇帝亲试录用。次年春,录取了50人,均在翰林院供职。由于这50人都是当时儒学名流,因而标志着汉族知识界已跪拜在清统治者的脚下了。

——《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时期“乡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清代科举和唐代科举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清代这一变化的现实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对科举制变化的认识。
2019-05-22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

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教育方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方针确立的意义。
2020-02-10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