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556816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准绳”

“士农工商者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不可使杂然,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然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摘自《管子》

材料二: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了“弃儒从商”的现象。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员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商贾)阜材通商,所以国税饷而利民用,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居,有为巫而货居,有为有倡而货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利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就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管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朱熹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人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观点。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主要特点及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2017-11-14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孟子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材料二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实现“办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2019-01-27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荀子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四时寒暑、阴阳万物等都有自己的规律,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但如果“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他还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技术和智慧,并凭借其智慧发明了音节、语言和概念,创造了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不仅如此,人类还拥有政治智慧和品德,以便结成城邦、社会。同时,人人都有参与一切公共政治与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一种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的力量与价值的张扬,人作为主角开始登上社会历史的舞台,并迅速占据中心位置。

——摘编自龚桂明《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阐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荀子与普罗泰格拉思想的主要相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2020-04-0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