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559239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所谓“据乱世”,就是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就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就是民主共和时代。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对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三: 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加以人为之力,冀其迅速蜕演,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材料四 : 2006年4月29日,正在非洲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师生。胡锦涛对师生们说,内罗毕孔子学院是非洲第一家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命名的汉语教学机构。内罗毕孔子学院的设立,有利于促进中肯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胡锦涛说,希望孔子学院的同学们“学而不厌”,勤奋学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希望孔子学院的老师们“诲人不倦”,认真向学生们传授知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思想有何特点?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二中所提的与孔教不相容之“新信仰”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李大钊等人是如何为“新信仰”而“加以人为之力,冀其迅速蜕演”的?
(3)材料四中,胡锦涛是如何认识孔子和孔子学院的作用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头20年,是中国资产阶级形成并成为中国社会革命运动主导力量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发展时期。从改良到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作出了种种努力,但终究摆脱不了的命运。

——摘编自胡德坤、宋俭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精神、担当精神和政治智慧,勇于回答和破解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天地、气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念、断观点、论断,在理论创和理论探索上作出了独特的、独到的创造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摘编自季正聚(在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中低磷前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主导下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成果及着力解决的重大时代问题。
2020-12-07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018-01-29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李鸿章和康有为思想主张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的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020-10-09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