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雅典民主政治 >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5641196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①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材料二英人于世界民族中,诚不愧为先觉,彼既认明王权不当绝对,即创为根本大法,使国中贤智,得所准据,以发抒其意气。

——章士钊《政本》

②材料二中的“根本大法”是指哪部法律?以此为依据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材料四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④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新制度”。从西方和中国的政治体制的变化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分权限权思想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1)结合汉朝、唐朝的相关史实,指出材料一中两种“分权辅政”模式的表现。

材料二凡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城邦的公职者,如执政官、议员、陪审员等,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但公职不是终身制,而是年年选举更替,因而公民都有轮流担任公职的机会。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赋予公民大会以立法权,陪审法庭以司法权,五百人会议以行政权,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如其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

——摘编自蒋云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材料三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权利有了双重保障。

——【美】汉米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3)结合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三“人民权利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2017-06-14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 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呢?”透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2018-10-18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近现代以来中国保护海权的意识日益增强。7月12日习近平在见外宾时强调:中国在南海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
——摘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困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材料三“何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之海权问题也。4 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而移于太平洋矣。……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 耳。”
——孙中山《<战后太平洋问题>序》
材料四 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南海)崎头(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水浅而多磁石”记载。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今南沙群岛)。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闲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1943年《开罗宣言》宣称“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并划属台澎)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规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原因以及争论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依据
2016-12-13更新 | 5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