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56979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和《新全球史》(作者: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都是享誉世界的世界通史作品。以下是二者大致同一时期叙史的不同目录:

《全球通史》《新全球史》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六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七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八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
(1500-1800年)
第20章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
第21章欧洲的变革
第22章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23章非洲与大西洋世界

根据材料,指出两部著作作者对这段历史表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简要说明依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得到较快兴起,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活跃的商人要求提供更大范围的保护,国王和贵族面对巨额的商业收益,也意识到更大规模的组织可获得更多的收入。于是,专制王权确立和强化,地方割据被削弱,民族国家开始兴起。新兴的民族国家和商业资本旨在获取货币的本性,使其迅速结盟。这种联盟清楚地反映在西欧各国所实施的政策和信奉的学说上,这些政策和学说被称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各国政府致力于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占有更多世界市场份额。为此,加强对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争夺。欧洲民族国家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引起社会观念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受制于传统经济、文化思想等因素的约束,中国重商思想直到19世纪中叶才萌发和缓慢发展。随着民族工业的出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商纲”“商本位”“商富即国富”的主张,要求改变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顺序。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陈炽认为,天下一般都是中人,而中人是要求个人利益的,“唯有利而后能知义,亦唯有义而后可以获利”,即逐利是人的本性,只有个人追求财富方能达到国富民裕。薛福成、郑观应强调商业的发展应与生产、流通相结合,调整农业、工业和矿业等产业部门对商业的决定作用。康有为认为中国应“定为工国,而讲求物质”。黄遵宪则希望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尤其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称日本政府“力以殖物业”“广开官工场”“招募群工,日事兴作”。晚清重商思想和西方重商主义都把通商视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追求财富最大化。这反映了中西思想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着东西方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肖琇文《中国晚清重商思想与西方重商主义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方重商主义产生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况晚清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重商主义的作用。
2020-04-26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初衷和目的”。

——摘编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

——摘编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材料三 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
(2)据材料二,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以后近代西欧发展的主要途径。
2020-02-04更新 | 4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 19 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 世纪“ 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所取代。

材料二 21 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秩序”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绊的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美国奥巴马政府因“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在 2013 年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 9 19 日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 “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当今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 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秦“百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 20 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1 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
2018-01-25更新 | 2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