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新思想的萌发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2 题号:5726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王韬《扶桑游记》
【材料二】所谓国民者,有参政权之谓也。所谓权力者,在君主之国须经君主与议员所承认,在民主之国须经国民全体代表所许可,定为宪法布之通国,彼暴虐之君主,专擅之政府,多数之党派,皆不得而破坏之、专横之、攘窃之也。要之,国民之权利,须经宪法法律所定者,然后谓之权,不然则否。                            -----《说国民》原载《国民报》1901年第二期
【材料三】今日国势,危险极矣,仁人志士,奔走骇汗,大声疾呼,日谋所以救亡之法。愤于国立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卒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今日外患之侵,急于星火,而我始讲求学问,讲求教育,呜呼晚矣!                                -----《与同志书》原载《《游学译编》1903年第7期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问题就是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封建思想被否决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在青年中已失去了吸引力,大家都在追求新的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思想。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五】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它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变。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王韬对魏源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实现国民权利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其在近代的实践如何?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社会上“救亡之法”有哪些?你认为实现“救亡”的前提是什么?
(4)材料四中“新的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思想”指什么?激进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最终选择的是哪种思想?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依次体现出的几个层次。为什么说“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元;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稣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拉丁文,示存古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舵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三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归纳材料一的重要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论据。
2014-10-29更新 | 1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 到戊戌时期的维新、辛亥时期的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摘编自李喜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政治主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2021-03-24更新 | 1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若云作育人才,储异日国家之大用,则非添筹经费,分科立学不为功。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
——孙家鼎《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材料三 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解国家之义,……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说,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非执政之私产也。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馆是哪一派别创办,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待京师同文馆的态度及其理由。与材料一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
(3)材料三中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核心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上述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2013-10-11更新 | 3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