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72 题号:573412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龙羽《中央政府与西南地区的民族发展》
材料五
1945年重庆与四川、西南、大后方工业比较表
项目
重庆
占四川百分比
占西南百分比
占大后方百分比
工厂数
1690(个)
60
51.5
28.3
资本
272.6(法币亿元)
57.5
45.6
32.1
工人
10.65(万人)
58
47.9
26.9

材料六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处西南的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者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工业基地”。
(3)根据材料四分析,明清两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上有何区别?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二者的社会文化底蕴有何不同?清代的民族政策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有什么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五说明重庆在当时大后方工业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主要特征;归纳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3月,“商统会(汪伪政府机构)”成立,之后不久,适逢上海米价猛涨并带动了上海物价飞涨,汪伪政府认为这次涨价与投机者囤积居奇有关,而且棉纱布及棉花原料的投机交易最为严重。同年8月,“收买棉花布上海办事处”成立,着手办理棉纱布收买事宜,办事处组织对上海市所有的针织厂和商号所存的棉织品进行稽查,对其中41家所存的华商棉纱布予以查封,靠这种强买强卖的做法,日伪收买了大量的棉纱棉布。按当时市价,20支蓝凤纱每件为4万元,而强收价格为1万元。这种强制征购使上海出现两大问题:(一)布店全体失业,无以为生,(二)市民预购尺寸之布而不可得。

——摘编自潘前芝《沦陷区战略物资统制》

材料二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军烧杀抢掠的硝烟尚未散尽,一支特种兵应运而生,这就是专以征服中国民心为主要任务的宣抚班。宣抚班有专门编制,正副班长均由日本军官充任,班内成员则统称为宣抚官,“宣抚官”中有的能写会画,有的巧言善辩,有的则懂得医疗。宣抚班成员须经日本人严格筛选,一旦经过筛选即可出任各种伪职,捞到不少油水。宣抚班打着种种充满温情色彩的“宣抚”旗号,企图尽量使沦陷区百姓淡忘对入侵者的敌视和仇恨。日本宣抚官夜濑不逢曾记载:“我们拼命的费尽口舌,其效果也不及如此。”

——摘编自王龙《日军“宣抚班”真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收买棉花布上海办事处”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对华“宣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侵华带来的影响。
2020-01-01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1)画面中的“阳光灿烂”应出现于什么时期?民族工业的“阳光灿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社会影响?
(2)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画面中“蛀虫”代表什么势力?“冰雹无情”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并指出其根源。
2016-11-27更新 | 5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济贫法》。工业革命后,随着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人口逐渐从小型的乡村社区或者农场迁入到大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污染严重、疾病肆虐。与此同时,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和家庭子女及亲人的关注,传统的以亲情为纽带的互助的社区功能也被弱化了。……社会财富激增,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工人的工资基本是停滞的,童工和妇女的生存状况也日益恶化,这一时期工人罢工、捣毁工厂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吁没有压迫、和谐自由的田园式理想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思潮。雨果的人道主义著作《悲惨世界》迅速传到英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所呼吁的爱与善,表达了一切社会的道德理想,引起政府和进步人士对社会贫困和社会救助问题的极大关注。

工业革命时期,宗教领域的社会福音运动、民间团体的慈善组织活动、开明工厂主和进步人士的救助等行为,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促使英国政府逐步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治政策,转而重视贫困问题。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遍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材料二:抗战时期,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国民党政府把社会保障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在深入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筹划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各项工作,如:设立了以社会部位核心机构的现代社会行政体系,并出台种类齐全的法规,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社会福利事业涉及劳工福利、社会服务及职业介绍,内容丰富,注重使人民获得一定的谋生技能。但国民政府出台的法规和政策大多没有得以实施,同时,因社会保障对象有限,主要局限于城市游民、贫民、孤儿、工人和军人群体,相当部分的弱者被挡在受保障范围之外;社会保障立法与实践脱节,许多内容流于形式;监管体系的缺失使社会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极为严重。此外,战争的大量消耗而造成经济的严重匮乏,国家财政无法满足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保障投入,1942年各省所属县市及特别市的地方支出分类预算中,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为4904237元,仅占总额的0.2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救助实施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2017-04-14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