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6 题号:58739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1)举例说明“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的表现。
(2)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墉幼时家贫,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乃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

——三亿文库

材料二

胡雪岩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树立了很坏的榜样,他是中国清代浙江很有名的商人。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胡雪岩崛起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胡雪岩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树立了很坏的榜样”的理解。

2017-05-16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中期茶丝出口变化趋势,并据此说明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材料四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4)根据材料四,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的含义。
2016-11-27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在中西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期(甲午战前)经世实学派最先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实用价值,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在研究和实践经世之学的基础上来吸收西方文明,他们均受过中国传统经学极深厚的陶冶,因而在接受西学时总是选择引起最少扰乱的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国人对异质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需要一种调和模式,“中学文体,西学为用”适应了这种需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师夷长技”主张初兴之时,开明的洋务派人士所重唯在强兵,富国一事不在考虑重点之列。后来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步明白了西方列强之强是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认识到中国只有视富强为一体,走“寓强于富”“先富后强”这条路,才能使国家强盛。所以在光绪初年,一批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掀起了一股“重商富民”的思潮。所谓“重商”,亦即李鸿章所说“振兴商务”,其含义已不限于传统上狭义的重视商业,而是表示注重提倡和大力发展工矿、贸易、交通、电讯、金融等实业。

——摘编自巩宝平《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2021-01-24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