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444 题号:58937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人果欲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决专制,于家庭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中的“纲常阶级制”实质指什么?为什么共和立宪制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
(2)材料二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是如何“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的。
(3)陈独秀提倡的“伦理的觉悟”指的是什么运动?简要评价这场运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言论
曾国藩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手书日记》
李鸿章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试办织布局折》)
康有为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通议》
陈独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目不暇接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根据材料中人物的言论思想对其进行派别归类,并任选其中一个派别阐述其主要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2021-02-01更新 | 21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假设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材料三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四湖南一位知识分子看到《时务报》后说:“昨日俞恪士送到报百份,阅之令人狂喜。……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写信给年仅24岁的梁启超:“甚盼卓老(对梁启超的敬称)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要奉商,并捐助银元五百元。”1898年瓜分狂潮日甚,保国会也在全国各地展开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及各省会城市,“一举而十八行省人心皆兴起矣”,北京保国会举行了多次集会,每次到会人数都有几千人,而且以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对社会舆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而顾炎武以后的二百年间,大多数读书人埋首经书,其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魏源提出了怎样的“蛮夷观”?其意图何在?

(4)材料四表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哪些社会现象?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或士大夫)的心态。

2018-01-21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
(2)材料二中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思想主张?
2020-05-20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