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影响和兴衰原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5956528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般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文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是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造成中华文明的双重性原因是什么?

②材料二所说的“变革的阻力”指的是什么?

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成就简介
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武器广泛使用。
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磁偏角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
十二气历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统一起来,利于农事安排
活字印刷术平民毕昇11世纪中期发明活字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埃及、欧洲。
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400年
《营造法式》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材料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走近科学、倚重科学不是出于学理目的,而是从实用的价值立场出发,把科学作为思想武器。他们大力宣传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批判宗教迷信,批判愚昧和落后。陈独秀认为“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们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用进化论的理论为视点分析社会、历史和学术问题。

——摘编自陈廷湘《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时期对科学的新认识,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020-01-15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下面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三: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四: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

(3)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孙中山先生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4)材料四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2018-02-01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按照许倬云教授的说法,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摘自《余秋雨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经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又一次面向东方,谈论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围绕材料二,结合中外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1-05-17更新 | 2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