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597986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材料三(王三巧被休后要自缢,她母亲这样开导她):“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真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缘,图个下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后中国历史发展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3)据材料三,从形式和内容方面概括指出明末白话文学的特点,并据所学知识简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有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三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况古代雅典官员的选拔与任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
2022-04-20更新 | 1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为政之本。在我国通过一定形式选拔、考核并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做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夏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主要实行“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各有优劣。南北朝后期,察举制实施的重心开始向考试方面转移,相对合理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从隋唐到明清,我国推行科举考试制度约1300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创造性,集中在以下方面:考试制度表明了中国封建时代以知识选拔官员标准的确立,这在一千多年前的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创举。在此之前,从察举制重长官意志和重知识的结合,征辟制度重声名,至赀选制重金钱,九品中正制重血统、重家世,古人经历了数以千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种新制度。它排除了察举制度中长官意志起决定作用的成分,保留了其中重知识的标准,终于通行了千年之久,体现了它长久的生命力。据潘光旦、费孝通对近世900名进士的研究,明清时代的一半进士来自农村,科举考试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平等竞争的选官制度,各王朝所建立的具有一套完备的考试方法和惩戒舞弊的规定,如锁院制,糊名制、回避制、复试制、殿试制、校验制等,科举考试由礼部(有时也为吏部)主持,但有检察机构进行监督。考官因徇私舞弊、违犯考试规条,轻则流放、革职,重则斩首。明清已形成必须循序而进、不可逾越的四个步骤:一是童试,院试合格者称“秀才”;二是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获做官资格;三是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四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试策问,出榜分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由于以上特点,使得一般平民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房列曙主编《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有别节)


(1)根据材料,指出科举考试制度创造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选拔人才制度的贡献。
2019-10-01更新 | 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制,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只限无官位的平民参与;制科无定期,有官职者也可参与,对后世有影响的主要是常科。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种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主要考查帖经,覆盖经书若干字,令其填空,重在记诵。进士科主要考时务、帖经、杂文,难度大,录取不易。唐代应试者主要是中央官学的学生和地方投牒自考者。正式考试每年十月在礼部举行,科举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入仕资格,真正获得官职还需要参加礼部的专门铨试。与均田制、征兵制等不同,科举制在隋和唐前期初步形成,唐后期及以后朝代又获得长足进步。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宋代建国以后,充分吸收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比如锁院(知贡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多达50天)、弥封、誊录(设誊录院重新誊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别试(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等制度。据统计,宋代科举每年取士360多人,是唐朝的4.5倍。“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也许解送”,甚至“狞干黥吏之子”“以屠杀为业”之人也可以参考。南宋宝祐4年(1256年),录取了601名进士中,其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人。

——摘编自陈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
2022-07-07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