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一战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60610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

材料二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摘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一共只有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指的这个“开端”的含义及当时促成这一“开端”的有利因素。

(3)材料三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就这一积极影响,请再举一例。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战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和阶层,就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新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和约》传到德国后全国群情激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置方式。
(3)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2022-06-12更新 | 1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2018-07-07更新 | 1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罗天焕认为,两大集团中各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尽相同的。潘人杰、李巨廉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

——潘人杰等《时代、格局和人——关于世界大战起源问题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学者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的认识。

2017-04-18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