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6092779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是学术界公认的“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人”,公元16D.4年考取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16、17世纪,即中国明代晚期,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使西方一些国家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同时,也激起这些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向东方殖民和传教的热潮。而此时,中国的古典天文学经历了宋、元时代的高速发展后进入衰落阶段。就这样,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首次接触。
徐光启是“最早一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人,他第一次把西方文化纳入中国文化,以便为我们民族寻求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更可贵的是,在明末崇尚空谈,孜孜于八股文的社会学风下,徐光启独树一帜,极力提倡学习实用知识,而且不顾社会保守势力的压制,第一个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

摘编自夏淑娟《徐光启与西学东渐》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光启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徐光启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大交换:植物、动物、和人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493年

哥伦布把甘蔗带到美洲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摘编自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十六世纪,原产美洲的农作物玉米传入中国。相比中国传统的稻、麦等粮食作物, 玉米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强,抗灾能力强,“但得薄土,即可播种” “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 “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在清代生产技术下,玉米亩产可增加10%左右。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玉米种植带动了遍布全国的开垦陡峻山岭的过程移民蜂拥进入了南部中国的浙江西北山区、皖南、云南、广西和贵州的山地。这些地区的,甚至最南部的开化、广南和普洱三府中,曾以疟疾流行文明的原始森林,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已被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移民砍伐殆尽。

——摘编自陈亚平《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简评哥伦布大交换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入中国所带来的变化。
2020-06-15更新 | 1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史是人们在时间中的经验,但是那种经验却是发生在地理的空间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材料二   1488-1763年欧洲海外活动大事年表

1488年,迪亚士达到非洲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达到美洲。
16世纪初,葡萄牙在非亚洲建立殖民据点
16世纪中期,西班牙成为拉丁美洲殖民帝国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初,英法荷先后成立东印度公司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海上马车夫”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1621-1674年,先后爆发三次荷战争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取得法国在北美洲殖民地和向西属美洲殖民地贩卖奴隶权。

材料三   (英国拥有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用作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和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大西洋由“一道栅栏”变成“一座桥”,该变化源于哪一重大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88—1763年欧洲海外活动主要的活动方式。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的原因。
2022-04-10更新 | 1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世界文明的形成过程,就是各民族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不是对单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又继承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文化,它是许多民族文化在伊斯兰教社会中融合而成的。因此,阿拉伯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文明的发展促使阿拉伯的许多学科如文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工程学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传入欧洲。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能打破黑暗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根据霃枫的《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1000年至1500年间,东半球各民族在旅行、贸易、交流和互动方面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频繁和密切。蒙古以及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庞大帝国为这一跨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政治基础。当他们征服并平息了广大地区时,游牧民族为过往的商人、外交人员、传教士以及其他旅行者提供了安全的通道。除了游牧帝国外,航海技术的改进也带来了印度洋和南中国海上的交通的增加。所以,远距离旅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普通,而像伊本·白图泰和马可·波罗这样的个人旅行家有时还冒险在东半球大部分地区旅行。

到15世纪初期……在欧洲,当他们寻找进入亚洲市场的途径时,欧洲的航海家们不仅建立了与非洲和亚洲各民族的直接联系,还向西驶入西半球和太平洋。他们的航行使得东半球、西半球以及大洋洲的各民族之间进行了稳定和持续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中国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与外来文化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达到和谐共处……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快速融合的世界文化潮流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20121217日《人民日报》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结合典型史实说明阿拉伯文化的传入使“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能打破黑暗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1000年至1500年间跨文化互动频繁和密切的原因。结合所学,从世界整体发展的角度,指出“欧洲航海家们的航行”对全球联系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两例)。谈谈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2022-12-17更新 | 2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