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1 题号:6119427
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为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钢铁企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张之洞从1890年至1896年4月,先后动用官款达5829629两(包括投产后亏损额)。这批巨款除由清政府拨给部分外,其余全部由张之洞东拉西凑各地方官款予以弥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库空如洗,无力顾及新式工业的需要,加之各省又分摊着战后赔款负担,再也没有余力接济汉阳铁厂的经费。1908年,经清政府农工部注册批准,盛宣怀将“官督商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公司),正式开启了汉冶萍公司“商办”时期。1913年,汉冶萍公司与日本签订了1500万日元的借款合同,以扩大生产为目的的大冶铁厂工程相继开工。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债务关系,不得不受制于日本。重息借日债,年年积累,愈欠愈增。从此以后,日本牢牢地掌握了汉冶萍公司,使汉冶萍公司陷入不能独立发展的困境,相反却大大地促进了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日本官营的八幡制铁所历次扩建计划就是以从汉冶萍掠夺的铁矿石和生铁原料为依据来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钢铁价格猛涨,而汉冶萍公司因为契约的束缚,致使销售日本的铁矿石和生铁的价格不能提高,坐失发展的良机,从此一蹶不振。再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爆发,内忧外患,汉冶萍公司终因巨债缠身,入不敷出,至194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的汉冶萍公司清理委员会接收为止,既不产铁,也不产钢,从而结束了58年(1890-1948年)的历史。

——摘编自周建华《汉冶萍公司历史上的三次变革》

材料二 八幡制铁所创立以来的政府投资单位:日元


项目金额备注
创立工事费199368101896年,最初预算为409万日元
临时事件费4786825日饿战争时期的军需设备投资
第一期扩张费(1906年起)10880000为期3年,1906年议会批准,1909年竣工
第二期扩张费(1911年起)16150029为期5年,1911年议会批准1239万日元,
1915年追加经费,次年竣工
第三期扩张费(1916年起)71930838为期6年,1916年预算8451万日元,延至
1929年工
赈灾费900000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复兴费用
若松筑港补助费500001899年通过
设置运转资本支出金4500000
预备金等支出(截至1924年)957382
合计130541884

——李海涛《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与八幡制铁所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冶萍公司建立的原因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冶萍公司和日本八幡制铁所建立初期的共同特点,分析两家企业命运成败差异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中国的出赋和商税(1776年—1911年)

田赋工商税总额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177642771300731593020027
184242293282761303058924
188549829423485340520152
189051999675446632310056
190357269194389214342262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白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11-17更新 | 2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极权政府与工业文明在本质上是相冲突的,而只要极权统治者放开对工业的限制,开启工业化之路,无论他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意味着他都走上了自毁之路。

——摘自《极权之殇》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或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018-03-28更新 | 11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016-11-27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