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52 题号:6198636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人们的衣着服饰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人们服饰着装的特点,并阐释其原因。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衣着服饰

(2)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60、70年代军装最流行?

(3)90年代的结婚照和80年代初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但在当时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二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残、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2016-11-18更新 | 8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材料一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领域表现
服饰长袍马褂、①________、旗袍、西装
餐饮中餐与②________
交通工具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③________
通讯工具邮政通信、④________、电话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
相得益彰。
材料四 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将材料一中表格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8-06-20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摘编自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
2018-07-12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