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629100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期”。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三“地理大发现,引起了欧洲社会的‘价格革命’。”“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表述的“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叙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016-11-27更新 | 3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1月到1740年6月,北欧瑞典货船“哥德堡号”开始首次广州之行。

“哥德堡号”复原图

18世纪中期“哥德堡号”来华航线
材料二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

——选编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三资本主义的扩张……揭开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序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一、第二产业革命的相继发生,交通运输和电信通讯手段的进步,资本主义的扩张活动使全球各地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以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为中心的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已基本形成。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哥德堡号”到东方的航路早在15世纪就已开通,为这条航路的开通做出过贡献的航海家是哪两位?
(2)材料二中的“14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间,以此为代表的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提出了把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的观点,按此观点,材料三所述应属于第几阶段?据材料三,指出促成“世界经济市场已基本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4)世界市场的形成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分析指出近代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原因。
(5)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采取了许多积极的举措。请结合所学,指出这一阶段取得的成就。
2018-04-02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而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材料二   在“地理大发现”的所有航行中,西欧的君主都给予大力支持。君主支持远洋探险,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国家的君主直接参加探险中的商业活动,比如,直接投资参股,从中分红。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许多西欧王朝的基本国策,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富强与其积累金银的多少成正比,在贸易活动中卖多买少,由贸易顺差而产生金银的积累。重商主义逐渐从“重商”转向“重工”,人们意识到商业的基础是生产,没有本国的生产基础,重商主义本身就不牢靠。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是否始终实行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前期到隆庆元年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带来了哪些问题?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与西欧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外贸政策的异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不同的对外政策导致的结局。
2020-03-27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