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629100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现代社会,最近几十年,西方学界已经认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从天而降,而是酝酿了几个世纪的多种条件之凑合。包括商业革命、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农业革命”。

材料二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万人。14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英国史实,“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分别指什么?它们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

【知识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人类社会的历史逐渐汇合成为一部统一的历史。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人类的各个社会,一方面在进行着“自我运动”,另一方面又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给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很高的评价,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创立的“民主共和国和普选制同农奴制比较起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袁立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材料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类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上总是首先由少数或个别社会率先创造了新文明,而后才又通过这种新文明的广泛传播而使多数或绝大多数社会逐步地上升到了这种新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世纪以后,中国、印度等东方世界都接受资产阶级新文明对本国社会组织的改造和影响,……促进这些东方古国的缓慢进步。

——袁立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材料四 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二战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这是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必要前提。凡自外于国际社会而闭关自守的国家便会落后;战争又使世界多样化的趋势和统一性趋势相伴随而发展。随着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逐渐打破了地区、国家的界限,在历史进程中把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更加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历史真正形成为世界历史。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公元前8—公元前4世纪,欧洲社会在政治领域里“自我运动”过程中诞生的文明成果。
(2)根据材料二,以英国(议会)为例,举出资产阶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并指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是怎样“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文明的扩张途径。并指出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文明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是怎样影响着中国的。
(4)多样性是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又一特征。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建立了哪些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2022-12-01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教会控制初等教育.给学童灌输宗教教义、进行宗教道德教育,教授一些初步的读写算知识;中等教育强调古典语言、人文学科、文法教学,培养国家各级官员;以牛津、剑桥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以古典文科、宗教神学为主。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具备一些文化知识,19世纪英国开始建立国家化的国民教育,国家拨款扶助教育,划分全国学区,儿童强迫教育,教育与宗教分离,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削减古典科目,增加实用性学科课程、自然科学课程,技术教育得到发展,办学方向倾向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男女教育平等;大学教育也取消了宗教宣誓,增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

一摘编自《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1)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学校教育出现了哪些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我国大学教育已走过了110余年的历程,此间曾经历了多次的试错过程,先后尝试了日、欧、美、苏等国模式。晚清时期改造旧式书院、仿照日本,开始建立近代大学教育体制。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德、美有极深的渊源,执行“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通才教育、文体并重”理念,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一批当时的世界名校。5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全盘苏化”,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高等教育被纳入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体制当中,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一一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等


(2)对比分析材料二中中国近现代教育变革与材料一中英国教育变革的相同点。
2018-02-02更新 | 9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18-03-10更新 | 3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