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严复与《天演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6931834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改编自严复的维新思想

材料二   我们如果还要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个衰病的民族,救这个半死的文化。

—胡适《介绍我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严复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观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胡适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并简述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内涵。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呈现丰富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适认为“宋代到明清是中国思想史上理智与情感的再生时期”,艾江涛进一步阐发“宋代构筑起强有力的思想哲学体系,明代以后,程朱理学带来的思想禁锢较之中古佛教,不弱反强。但人们的怀疑、批判精神却并没有被压制下去。明清两代,出现了对程朱理学的反抗。”

——根据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艾江涛《问题与方法》整理

材料二   早年的严复大力宣扬西学,通过译介大量的著作,将西方思想尤其是自由和科学传播到中国。而目睹了“一战”带来的破败景象,严复开始重新思考中西文化。正如赫胥黎所说:“适于生存与道德上完美并不必然是一回事”。此时的严复也逐渐意识到,西方发达科学背后不一定是道德高尚的社会现实,也有可能是冰冷的枪支炮弹。西学东渐的确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希望,但同时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最令严复担忧的就是道德观念。西方文明重在物质,而中国文明重在精神,我们追赶先进的外在世界并不意味著内在精神世界被削弱。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必须承袭和弘扬的。

——樊甜甜《严复晚年文化思想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把宋代到明清称为“再生时期”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2-03-26更新 | 10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下面是部分试题:
“一、国际公法类:两国交战,局外之国不得干预,谓之局外中立。局外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其权利义务若何,试据学理与各国成例而详论之。
二、法律诉讼类:各国裁判均尚证据,不尚口供,无刑讯之弊而能得其真情,究其办法若何,试条陈之。
三、商业财政类: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
四、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
五、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
——《大公报》1905年6月8日
材料二 考试后,清政府对考生赐予出身等级:“金邦平、唐宝锷均著给予进士出身,赏给翰林院检讨。张锳绪、曹汝霖、胡宗瀛,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著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陆世芬、王宰善、高淑琦、沈琨,均著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大公报》1905年7月16日
材料三 “若中国之考试留学生为何哉?如谓考试学问欤?则各国学校之文凭,岂竟不足为凭?如欲用之欤?则习理科而使之外交,习商业而使之知县,已甚不伦矣。况乎若今之徒与以翰林、进士、举人之空名者,更安有所用?然则此学部考试也,特一种愚人之术耳”。
——《时报》1910年3月3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当年清政府考察留学生的试题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你如何评价清政府对留学生的考察方式?
2014-10-30更新 | 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天演论》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汰”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1891——1962)《四十自述》

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

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

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已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

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认为此书“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爱不释手……


问题:
(1)《天演论》是        (人名)在        (时间)发表的译著;“庚子辛丑大耻辱”分别指的是      、        
(2)简要介绍《天演论》发表的时代特征及对当时的影响。
(3)你如何看待《天演论》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及已有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19-04-22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