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704064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该派别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是哪一派别的思想?结合材料二与此派别的主张,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并分析此派别认识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什么?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意识形态看,太平天国有其非常鲜明的特色,它穿着宗教外衣,表现了农民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地主阶级进行空前的思想反抗和暴力冲击。然而,太平天国思想却无法挣脱封建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局限,缺乏近代资产阶级基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民主主义等重要内容。相反,像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宗教迷信等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853年,太平军势如破竹,攻下南京,曾国藩奉命以在籍侍郎办团练、组织湘军...他一面对太平军残酷镇压,对老百姓造反严刑峻罚,另一面对中央、对地方是委曲求全,以柔克刚,以求得满族贵族对他的信任······曾国藩晚年办了几件洋务······他认为“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而军事工业需要学理工学科,“画图、算法、步尺、测海、造船、制器,无不与用兵相表里”,关心军事便要关心科技,便建议派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一代风气。

——摘编自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三   康有为的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要点是要求开放政权,用立宪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和缓的改良方法,从上面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康氏九十年代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竭力宣传而弄得满城风雨的“孔子托古改制”的学术理论······这种学术活动是为了在理论上论证变法运动的合乎“圣人之道”的旗号在实践上来煽动、争取封建士大······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在意识形态上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曾国藩和康有为政治活动或主张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相同影响。
2019-11-04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1)据材料一,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中,代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各举上一例?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2)在古代,历代不少统治者把儒学这个工具用得很成功很到位;到了近代社会,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有人爱来有人恨,有人抬来有人砸!抬孔砸孔的事件有哪些?其意图分别是什么?

2017-07-09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课,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
2022-07-04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