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李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714358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启蒙思想不是由一批相关的知识分子阐释的自成一体的概念体系,而是受了形形色色的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让·雅克·卢梭、爱德华·吉本、伊曼努尔·康德和大卫·休谟。所有的这些作家都是启蒙运动的一员。他们一致认为,在他们的世界中,最重要的知识问题,包括人类进步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个人在世界规划中的决策权,自然的定义和自然与上帝的关系,这些都与理性在知识体系里的地位有关。——[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史林译《世界大历史:1689—179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李贽的学说“破坏性强”的表现及“当时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启蒙思想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

2014-08-21更新 | 3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五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竹简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的观点,并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2)材料二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5)根据材料五,分析竹简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020-12-10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二   《中华文明史》(冯天瑜等著) 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三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2) 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私学文化”形成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4)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人类文明转型的因素。
2018-01-20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