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1 题号:719996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摘编自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材料三   “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摘编自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

——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并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
2022-03-08更新 | 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发展表明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政治中的一个典型的历史过程:一个帝国敌视、压迫和威胁,一个通过革命获得新生的民族,以致后者不得不奋起捍卫自身的安全和革命成果,迫使前者尊重其力量。正如美国的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所说的:“19694月之前,美国登月的人数比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人要多。”196988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在尼克松的许可下,在澳大利亚宣布,美国将欢迎中国共产党在亚太事务上扮演重大角色。196995日,针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尼克松批准发表一份措辞强硬地申明:中苏“这两个共产主义巨人之间意识形态的歧异,不关我们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不深为关切,这一争执的逐步升级将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摘编自徐维英《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材料二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对朝鲜采取敌对政策,企图颠覆朝鲜政权。面对这种形势,朝鲜选择了铤而走险的“核威慑战略”,先后制造了两次朝鲜核危机。作为朝鲜半岛的邻国,中国政府积极在有关各方中开展穿梭外交,斡旋调停,最终推动和参与了三方会谈(美国主张多边会谈,而朝鲜则坚持双边会谈)、六方会谈等多边会议机制,使事态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充分地体现了“新安全观”的战略思想。这也反映了中国外交的新风格,表达了中国外交的新取向。作为中国外交的一次有益实践,朝核问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务实性、建设性,展现了冷战后中国外交变化的新特点。

——摘编自曾莉《冷战后中国外交的新特点——以中国参与处理朝核危机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的转变,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参与处理朝核危机为视角,概括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2023-11-01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南——田园与喧嚣

材料一 我国江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平原丘陵相间分布,自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过着一种简单的渔猎生活。魏晋以来,这一地区受战乱影响远逊于北方,北方士民大量南迁,与吴越山民不断融合;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使南方经济区与北方经济区连在了一起,发展趋同,农耕社会形成。南宋以降,江南商业发展,城镇繁荣;至明清,农商社会渐于成熟。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江南嬗变与新生

材料二 近代江南地区开埠最频繁也最为密集,这些埠口像大大小小的窟窿一样,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自此浸入、渗开。江南地区域乡社会演变由此缓慢发生。传统的士农工商结构逐渐被打破,买办、资本家、无产者成为新生社会力量;纱、布、五金、煤油涌进乡村,传统手工业者的痛苦开始了,而同时从事丝茶营生者获利暴增。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江南——复兴与荣光

材料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2月印发实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2020-05-16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