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7232015
材料一
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桂不住的。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1917.5


材料二
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说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对孔子的态度,说明理由
(2)从不同视角列举两例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3)你怎样理解习近平主席和陈独秀对孔子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1590年)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
2019-11-21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作者提倡“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2019-05-09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问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魏源和张之洞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们这一观点?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2021-01-08更新 | 5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