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7423445

2017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2017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死难者公祭祭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结合图片,概述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和理论的探索。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刻苦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予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一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六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严重警告处分。
材料二:1939年边区参议院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院行使选举权,参议院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政党、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议院对政府官员行使监督权、罢免权。边区政府还设置审计处行使行政监督和经济监督的职权。边区政府对违法乱纪者依法严惩,边区高等法院曾处死了逼婚未遂而杀人的黄克功和利用职权侵吞公款3050元的肖玉壁等。
材料三:毛泽东在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提案上的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材料四:边区政府为加强廉政教育,要求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边区政府还进行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陕甘宁政府廉政建设(要求表述成文,不超过150字)。
2016-11-18更新 | 59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舞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2022-06-17更新 | 3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逐步形成、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人在战败后痛定思痛,逐步摆脱传统的狭隘民族骄傲感,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理论和观念,慢慢形成新型的近代民族观念和思想,以慰藉中日甲午战败的亡灵英豪。……此前,中国人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念和意识,懂得只是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规范价值与相关文化。在此之后,甲午战争改变了这一观念,促使国人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问题上加入更多思考,并促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

——宋羿竺《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觉醒》

材料二:正如陈独秀当时所指出的:“爱国!爱国!这种声浪,近年以来几乎吹满了我们中国的各种社会……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出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

——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三:民族观念扩散的趋势,可以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申报》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中看出端倪。以“民族”一词为例,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1928年、1936年,这一数据增加到1119、1507条;抗战爆发后,随着民族情绪的空前激发,“民族”一词使用频率进一步冲高,1939年达到2369条。

——《经济观察报书评: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期间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材料四: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来看,它是受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开始逐步觉醒,甲午战败刺激下民族意识觉醒,……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真正实现了全中国各个阶层社会力量的动员。

——房波《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正义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论述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280字左右。)
2019-07-06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