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末清初思想家 > 黄宗羲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0 题号:75530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早在西周已萌芽,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要“节用裕民”。秦代以后传统民本思想缓慢发展。唐代民本思想得到全面、系统的阐发。《贞观政要》中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宋代理学家朱熹强调“恤民”,而恤民的关键在于足食,因此要反对土地兼并。

——摘编自郑慧《民本:传承与超越》

材料二   明清之际,黄宗羲(1610—1695年)深化和拓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展示了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他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自私”、“自利”是人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的权利。能保护民众“自私自利”权利的君主乃“明君”“圣主”,而“家天下”的本质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所以,“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潘起造《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等

材料三   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卢梭(1712—1778年)提出了被视为其政治思想核心的人民主权学说。“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封建专制统治社会不合乎自然法则。国家是由社会契约形成的,国家的主权必须体现“公意”即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他批评英国人“只有在选举议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议出,他们就是奴隶,等于零了”。卢梭的政治学说深刻影响到法国大革命的方向和进程。

——摘编自王荣堂《卢梭及其人民主权学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有哪些发展?并简要评价之。
(3)对比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政治思想更具革命影响力的原因,并由此谈谈你得到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父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而被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魏忠贤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宗羲发愤读书,“愤科拳之学锢人,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林之绪”。崇祯十五年,科举名落孙山。追随南明政权抗清失败后返家隐居。清顺活年间,遭清廷三次通缉。期间家祸迭起,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顺治十年(1653年),始著书讲学。1663年撰成《明夷待访录》。该书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而是从“民本”的立场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主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限制君主权力。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

——据吴光等《黄宗羲传》等整理

材料二卢梭(1712-1778)出生于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先后做过仆人、学徒、商店伙计和抄写员。1762年写成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民主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它所提倡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西方世界,引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

——据肖锋《卢梭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成就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8-02-15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与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比较(虚实线代表政治力量的弱强)

——宣朝庆、陈旭华《双轨政治与治世理想》

材料二卢校在《社会契约论》里提道:“治理国家和社会,如果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的话,我们也不会选择通过立契约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契约之下的法治体现公共意志和汇聚集体智慧的法律为依托……让人们生活在依靠自己的意志而制定的法律之下,自然远远胜过将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他人来掌控,因为“谁也无法预知掌权者明天的心情会如何”。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善群体的政治生活、确保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理当选择并坚持法治,重视并且合理引导民意,积极构建利益制衡点,尊重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鼓励监督,反对专制,弘扬正义,实现良法善治。

——摘自陈清《卢梭的法治思想及其法治治理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社会治理结构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与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构想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2019-03-01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朱熹《玉山讲义》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政治观点?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一、二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朱熹思想的主要特点。

2018-11-12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