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766905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爽诉等人上奏设立一个专门培养科技人才的机构—京师同文馆。1867年之前,它纯粹是一所外国语学堂,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所以课程方面,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

;同时也不抛弃汉文”。1867年算学馆成立后,新增课程包括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和格致。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与考试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2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直隶省教育厅组织教育大会商讨改革细则。教育界代表认为直隶为工商业发达地区,实业领域人才供不应求,断教育改革应满足此方面人才培养的需求,决定在南开展开试点工作。南开高级中学分为文科、工科、商科、教育科四类,均开设国文、英文、算学、西洋史、中国史、修身、体操等课程。文科还单独设有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第二外语等课程;理科设有化学、物理等课程,增加算学科课时比倒;商科设有商业常识、经济学、薄计学、打字等课程;工科则增加化学、物理比例,增设机器学、测量、建筑学等课程。

——《壬戌学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开高级中学的进步性,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为例,论述“思想解放与近代化”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020-05-14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热潮,利玛窦和严复作为代表人物,体现了两次西学东渐不同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材料二 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闻天朝声教文物……故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奕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来四夷,遂奋意径趋阙庭。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


(1)材料一、二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

材料三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及所学概述两次西学东渐有何差异?
2019-06-22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科学观”的变迁

当西方科学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科学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材料一: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有西洋人,吾惧其挥金收拾我天下之人心,如厝火于积薪之下(注:将火苗放在柴堆之下),而祸发之无日也。…(西洋历法预测日食)即使准矣,而大清国卧榻之内,岂惯谋夺人国之西洋人鼾睡地耶!

——杨光先《不得已书》

(注:康熙年间,杨光先诬告传教士汤若望之西洋历法妖言惑众,汤若望入狱。后两人赌测日食,西洋历法精准而杨光先预测失败。杨于是写此书辩护)

材料二: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864年)

材料三: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杨光先看待西方历法的言论体现了其怎样的矛盾心态?
(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三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材料,归纳出材料中对“科学”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科学观”的变化?
2021-01-06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