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77345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在春秋时期兴办私学,广招学徒。他在教学中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注重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知、情、意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过程

——摘编自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陶行知,他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他认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陶行知凭借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注重实践探索的积极创举,在中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摘编自王琳《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育的启示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办学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教育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毛泽东称赞陶行知“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原因。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1840年鸦片战后,“公共卫生”逐渐进入人们的头脑意识中。1901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在20世纪初开始改革,引入新政,初步设立了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但当时卫生机构还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归巡警部管辖。这是我国政府机关里第一次出现“卫生”一次,也是第一次出现专管公共卫生的机构。1906年,政府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对卫生事务单独设立了卫生司,负责“核办防疫、卫生、监察医药,设置医院”,下设三个科室:保健科、检疫科、方术科。1912年袁世凯执政后,卫生司隶属于内阁,主要负责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事项,车船检疫、医士药剂事务等,下设四个科室,分别管理各行业的卫生事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行政院中正式设立卫生部,管理全国卫生形成事务,并下设五司(总务司、医政司、保健司、防疫司、统计司)、二所(中央卫生实验所、卫生行政人员培训所)和一校(第一助产学校,专门针对孕妇接生和保健)。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义。
2021-06-27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用全球9%的耕地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

——摘篇自年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答对三点及以上就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及意义。
2023-03-21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国民居住困难一直是英国面临的最重要民生问题。八十年代初,保守党政府通过了《房屋所有权法》和《建筑与住宅法》,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居住条件非常差的个人或家庭拥有基本生存条件。没有房屋人可到相关政府机构申请购买廉价房。对年收入更低的家庭,他们可以向当地政府和其他相关服务机构申请贷款,享受更优惠服务,利息非常低,还款时限较长;贷款需要公布个人年收入,根据年收入衡量贷款金额;其次保证收入有较大提高时尽快还款,确保其他国民贷款需求。为了使政策得以实施,保守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买到的房屋只能自己或家人居住,不能出租或作为其他商业用途;只有居住达到5年以上才能买卖,如果没有达到5年必须将买卖收入的50%上交政府,防止倒卖房屋获取暴利。对私有房屋出租,政府降低税收,放宽租赁价格限制,使房屋租赁得到市场支持。为了保证市场在改革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减少私有住房交易税,加大市场房屋流通;弱化官方干预,加强非官方机构在房屋交易上的作用,非官方机构成为建房主力。据《英国住房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官方对住房的投入从70年代末的40亿英镑下降到90年代初的15亿英镑。

——摘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与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80年代住房改革的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80年代住房改革的影响。
2020-08-05更新 | 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